幻想森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24|回复: 10

中国的瑰宝,中国古典文化杂乱贴。

[复制链接]

15

主题

94

帖子

926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26
发表于 2006-5-25 16: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神话那哪个帖子还没完结,结果又开出个更大更杂的贴子,我自己都感到奇怪。不过事出有因没办法,前两天我的所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全部丢失,为了避免再次丢失只好找个地方保存,一个是自己的邮箱一个就是这里了。这回不预留位置了查到那里发到那里吧,乱就乱吧,谁想要的话就自己整理。



这回的东西应该大部分都是网上的资料(99%以上),反正那里有好的就转那的没写禁止转载的就无视,写的就给连接。(现在网上的东西也说不好谁抄谁的)。



中国文化的最大的一个宝就是我们的《四库全书》了,既然是说中国古典文化第一个要提的当然也的是 他了。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世界文明历史上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二百多年前创修的《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名人学士,如戴震(汉学大师),邵晋涵(史学大师)及姚鼐、朱筠等亦参与进来。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4000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历时10载。至1782年,编纂初成;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 乾隆三十八年(1773后)三月,《四库全书》馆设立不久,总裁们考虑到这部书囊括古今,数量必将繁多,便提出分色装潢经、史、子、集书衣的建议。书成后它们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四色装潢,即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集部灰黑色,以便检阅。 因《四库全书总目》卷帙繁多,翻阅不易,乾隆帝谕令编一部只记载书名、卷数、年代、作者姓名,便于学者"由书目而寻提要,由提要而得全书"的目录性图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总纂官纪昀、陆锡熊等人遵照乾隆帝的谕令,将抄入《四库全书》的书籍,依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逐一登载。有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问题,则略记数语。此书于乾隆四十六年告竣,共20卷。它实际上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 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分类,始于西汉刘向的《七略》。到了西晋荀勖,创立了四部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门。隋唐以后的皇家图书馆及秘书省、翰林院等重要典藏图书之所,都是按照经、史、子、集分四库贮藏图书的,名为"四库书"。清乾隆开"四库全书馆",使成编时,名为《四库全书》。因为有了《四库全书》的编纂,清乾隆以前的很多重要典籍才得以较完整地存世。 《四库全书》誊缮七部,分藏于紫禁城内的文渊阁、盛京(今沈阳)宫内的文溯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此为北四阁,又称为内廷四阁,仅供皇室阅览。另三部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杭州的文澜阁,即浙江三阁,又称南三阁,南三阁允许文人入阁阅览。 中国近代,由于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完整保存下来的仅存三部。文汇阁、文宗阁藏本毁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文源阁藏本被英法联军焚毁;文澜阁所藏亦多散失,后经补抄基本得全,然已非原书。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离大陆,前往台湾,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四库全书》中最为珍贵的藏本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到台湾,文渊阁《四库全书》现存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由于《四库全书》由乾隆敕编,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需要,名为"稽古右文",实则"寓禁于征",大量搜罗、查禁、删改、销毁书籍。根据流传至今的几种禁毁书目和有关档案记载,全毁于2400多种,抽毁书400多种,铲毁、烧毁书版七、八万块。同时大兴"文字狱",《四库全书》开馆后10年内竟发生了48起"文字狱"。 善本:是指那些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或在其中某一方面有特殊价值的书本。一般来说,刊刻年代较早或经过精心校勘而错误较少的版本可称为善本。 孤本:某书的某一刻本或手稿。拓本在世间只有一份流传的为孤本。 秘本:私人收藏者秘藏于家室,置之高阁,不准许外人见阅的版本为秘本。 禁毁本:前代或当世之因遭禁被毁,侥幸私存下来的版本为禁毁本。在古代,保存这种禁毁本十分危险,一旦被当局发现,必遭大祸,因而其流传极其艰难。弥足珍贵。 绣像本:书中间有插图的版本为绣像本。这类绣像本书因其生动的表现形式而倍受欢迎,但因绘刻工艺复杂,价格昂贵而成品较少,因而现存的十分珍贵。 石印本:精选坚硬宽大而表面平滑的石头经打磨、雕刻制成石版,再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到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为石印本。 手抄本:根据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其中有一种影抄本,是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书本。 残本:在流传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如运输、转卖、转抄、争执等)而残缺不全的书本为残本。 补本:对前代前人的著作有所增补,加以已意而写成的书。 续书:对前代前人的著作内容做继续的描写,以延续原著的意思为主旨。 保留本:因为某种私人目的而专门保留起来的书,一般是传家世代收藏保留,视为至宝。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记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纪昀(1724-1804),字晓岚,河北献县人,著名学者。他朝夕筹划,校勘鉴别,进退百家,钩沉摘隐,与陆锡熊一起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的总纂,成为我国学术考证、典籍评论及版本考核、文献钩稽的集大成之作。纪昀亦是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处称"阅微草常",其藏书呈献四库全书馆后,收入者达105种,1868卷,入存目41种。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学问渊博,识断精审,思想邃密,是乾隆朝最著名的思想家,汉学代表人物。因博闻广识而破例允许他以举人身份供职于四库馆,担任《永乐大典》的辑校工作。《四库全书》的主要纂修官。 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耳山,上海人。《四库全书》总纂官,卓有成效,受恩赏尤多。乾隆52年,清廷发现《四库全书》中有诋毁朝廷字句的书籍,乾隆帝大怒,令陆锡熊和纪昀负责重新修正,并由他两人分摊费用。时值隆冬,陆锡熊患病,终因心力交瘁,死于重校文溯阁《四库全书》的任上。可见朝野对《四库全书》之重视与严谨。 永?(1743-1790),乾隆帝第六子,号九思主人。乾隆末年被封为质亲王。喜作诗文书画,著有《九思斋诗钞》。《四库全书》馆正式成立后,乾隆帝为了表示对该项文化工程的重视,同时也为了加强对编纂工作的监控,命永?与永璇、永?,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为最高执行官即总裁,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宜。 本套《四库全书精编》为豪华精装版,16开,50册,5箱,黄胶纸精印,仿红木箱装。 本书目录 经 部 《易经》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孝经》 《尔雅》《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史 部 《国语》 《史记》 《汉书》 《晋书》 《宋书》 《梁书》《陈书》 《魏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史通》《战国策》 《后汉书》 《三国志》 《南齐书》 《北齐书》《旧唐书》 《新唐书》 《列女传》 《越绝书》 《水经注》 《岛夷志略》《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吴越春秋》 《风俗通义》 《华阳国志》《建康实录》 《贞观政要》 《资治通鉴》 《天工开物》 《东周列国志》 子 部 儒家《荀子》 《说苑》 《帝范》 《政训》 《潜书》 《新序》 《盐铁论》 《潜夫论》 《近思录》 《郁离子》 《传习录》 《呻吟语》《孔子家语》 《温公家范》 《袁氏世范》 兵家《孙子兵法》 《吴子》 《司马法》 《尉缭子》 《孙膑兵法》 《六韬》《三略》 《握奇经》 《素书》 《将苑》 《李卫公问对》 《虎钤经》《守城录》 《练兵实纪》 《纪效新书》 《何博士备论》法家《管子》 《商君书》 《韩非子》农家《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医家《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黄帝八十一难经》 《洗冤集录》数理天文类 《周髀算经》 ………… 集 部《楚辞》 《诗品》 《曲品》 《南戏》 《花间集》 《柳永词》《晏殊词》 《东坡词》 《秦观词》 《放翁词》 《姜夔词




后面的目录是刚找到的结果不全谁有全的帮补上或那天我在找
最平凡的事往往是奇迹的开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4

帖子

926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2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6: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后面的开始就改乱了。

先来什么好呢……………………
先来个古代对年龄称呼吧




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 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如上不全,知道其他的人帮忙补一下以后的都如此就不在打这句了。我是很懒的):[/size]


对了在说个关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笑话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教育收费的伟大教育家!!!
三十而立 交30元 只能站着听课
四十不惑 交40元 可以问到你没有疑惑
五十知天命 交50元 可以知道明天的考试命题
六十而耳顺 交60元 老师天天表扬让你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来去自如,不越矩 只要交了70元 你来不来上课 站着听 睡着听随便你
最平凡的事往往是奇迹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4

帖子

926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2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6: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名马


秦始皇七匹名马
《古今注》: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追电,五曰飞翩,六曰铜爵,七曰晨凫

周穆王八骏
《拾遗记》: 一名 绝地,足不践土。二名 翻羽,行越飞禽。三名 奔宵,野行万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辉,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腾雾,乘云而奔。八名 挟翼,身有肉翅。

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
《水注经》: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骐骥、纤离。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雷首良马
《穆天子传》:壬戍天子至雷首,犬戍觞天子雷首之阿,乃献良马四六。

翠龙
扬雄《河东赋》注:诗古曰:“翠龙,穆天子所乘马也”。

玉马
《瑞应图》:玉马者,王朝清明尊贤则至。

骕骦
《左传》:唐成公有两骕骦马。一云骕骦,马色如霜纨。

沙丘马
伯乐对秦穆公曰:“臣有所与九方皋,……”。

楚骓
《史记》:项王骏马名骓,常骑日行千里。及败至乌江,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以赠公。”

九逸
《西京杂记》:汉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骏足也。名曰浮云、赤电、绝群、逸群、紫燕骝、禄螭骢、龙子、嶙驹、绝尘,号九逸。有来宣能御。

乌孙、天马
《张骞转》:元狩中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

宛天马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子。

萧稍
《神异经》:大宛有良马,鬣至膝尾垂于地,名曰萧稍。

象龙
《冯奉世转》:宣帝时至大宛,得名马象龙而还。

步景
《洞冥记》:东方朔游吉云之地。得神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
西王母税此于芝田,因食芝田之草。东王公弃之清津,因其而返,绕日三匝,入汉关,马上睡眼不觉而至,名步景。

黄门四骏
《西域赞》:蒲稍、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注:孟康曰:“四骏马名”。

大骊
光武以所乘大骊赠孝忠。

赤兔
《曹操传》:吕布有骏马名赤兔,常骑乘之。时人为之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

的卢
《马政论》曰:“颡上有白毛谓之的卢。”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谓之的吻,凶。”俗云的卢非也。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谓所乘马的卢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马达备意,一跃三丈。又庚亮所乘马名的卢,殷浩以为不利主,劝市之。亮曰:“岂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绝影
《后汉书》:曹公所乘马名绝影。

白鹤
《拾遗记》:曹洪与魏武所乘之马名曰白鹤。时人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紫(马辛)。xin.括号内为合字。
《魏志》陈思王表文帝曰:“臣于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骍马一匹,教令习拜。

惊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马名惊帆,言其驰骤烈风举帆之疾也。

伽蓝记》:代宗时李怀仙贡名马,额高九尺,毛拳如麟,身被九花,故“九花虬”。

乌骓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乌骓是项羽的坐骑。一直跟随他南征北战,建立功勋无数。
最平凡的事往往是奇迹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4

帖子

926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2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6: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职位(我想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吧)和星宿


梁山泊总兵都头领二员:
「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
掌管机密军师二员:
「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
一同参赞军务头领:
「神机军师」朱武。
掌管钱粮头领二员:
「小旋风」柴进 「扑天 」李应
马军五虎将五员:
「大刀」关胜 「豹子头」林冲
最平凡的事往往是奇迹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4

帖子

926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2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6: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气东来

顾名思义,“紫气东来”就是紫气自东而来。比喻祥瑞降临。正是由于它的美好含义,所以在中国民间,当每年的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喜欢把它作为春联的横批,贴在门框上。

汉朝人刘向在《列仙传》中写道:“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东来”这句成语就出典于此。此处所说的“关”是指函谷关,在河南省最西部的灵宝市北边,是中国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与山海关、武胜关等齐名,并称为中国八大雄关。春秋时期开始建立,三千多年来,一直都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关于“紫气东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一个清晨,函谷关善观天象的关令尹喜突然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便出关相迎,果然见一长须如雪,道骨仙风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而来,这就是老子。尹喜把老子留下来,请他做篇文章再走,老子就写了一篇专门讲“道”和“德”的文章,约五千字左右,后来人们把这篇文章印成书,书名就叫《老子》,又叫《道德经》。老子写完文章后,骑着青牛继续向西走,后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从此,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老子成了至高无上的天神,叫“太清道德天尊”,在民间都尊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道德经》虽只有五千字,但却留下了许多成语,诸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出于此,被中华民族世代沿用。而今,一进入函谷关风景点,就能感受到“紫气东来”的文化气息,老子骑着青牛飘然而至的石头塑像、老子撰写《道德经》的书案“灵石”和“自知之明”等名句的石刻……都跃然眼前。由于函谷关散发出来的“紫气东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
最平凡的事往往是奇迹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4

帖子

926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2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5 16: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清神鉴
《太清神鉴 》 刘伯温 编整

太清神鉴为明朝年间广为人知的一部相书,后为历代宫廷密藏。皇帝禁令不可外传,是各色相人高士梦寐以求的相学宝典。皇上钦点,断人贵贱,也以此书原理作为重要佐证。鉴从手纹、面相、骨骼等方面都加以详细分析。还有其它相书所没有涉及到的如:姿态、眼神、气血、语气、音调、卧姿和脚步的急缓等内容。

六卷(永乐大典本)

旧本题后周王朴撰。乃专论相法之书也。考朴事周世宗为枢密使。世宗用兵,所向克捷,朴之筹画为多。欧阳修《新五代史》,称朴为人明敏,多材质,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法,莫不通焉。薛居正《旧五代史》,亦渭朴多所该综,星纬声律,奠不毕殚。然皆不言其善于相法。且此书前有自序,称离林屋洞下山三载,编搜古今,集成此书。考朴家世东平,入仕中朝,游迹未尝一至江左,安得有隐居林屋山事?其为依托无疑。盖补以精通术数知名,故世所传奇异诡怪之事,往往皆归之于朴。如《玉铚默记》所载,朴与周世宗微行,中夜至五丈河旁,见火轮小儿,知来将代周,其事绝诞妄不可信。而小说家顾乐道之,宜作此书者亦假朴名以行矣。然其间所引各书篇目,大都皆宋以前本。其综核数理,剖析义蕴,亦多微中,疑亦出宋人,非后来术士之妄谈也。其书《宋史·艺文志》不载,诸家书目亦罕著录,惟《永乐大典》颇散见其文。虽间有缺脱,而掇拾排比,犹可得十之七八。谨裒辑成编,厘为六卷。朴之名则削而不题,以法其伪焉。

----出《四库总目提要》

原       序   

至神无体妙,万物以为体。至道无方鼓,万物以为用。故浑沦未判,一气湛然,太极才分,三才备位,是以阴阳无私,顺万物之理以生之。天地无为辅,万物之性以成之。夫人生居天地之中,虽禀五行之英,为万物之秀者,其形未兆,其体未分,即夙具其美恶,蕴其吉凶。故其生也天地,岂容巧于其间哉。莫非顺其世,循其理,辅其自然而己。   故夙积其善,则赋其形,美而福禄也。素积其恶,则流其质,凶而处夭贱,此其灼然可知,其确然不易也。是以古之贤圣,察其人,则观其形,观其形,则知其性,知其性,则尽知其心,则知其道,观形则善恶分,识性则吉凶显著。   且伏羲日角,黄帝龙颜,舜目重曈,文王四乳,斯皆古之瑞相。见之间降之圣人也。其诸贤愚修短,犹岂得逃乎。故相论形神之术,自此而兴焉,其来极多,其论至冗,许负袁天纲,陶隐居李,淳风之後,不可胜计。然皆穷幽探颐得之,至妙其或紊乱,所说或异或同,至使学者不能贯於一致。   余自稚岁,潜心於此,考古验今,无不徵效。遂特离林屋洞下山三载,偏搜古今,考之极玄者,集成一家之书,目之曰太清神鑑,以其至大至明,形无不鑑,至清至莹,象无不分,然未足夺天地赋形之机,亦可尽人之性形耳,谨序。

目录

原序提要  太清神鑑 六卷

原序

太清神鑑卷一  说歌  又歌  相法妙诀  神秘论  成和子统论

大清神鑑卷二  杂说上篇  杂说中篇  杂说下篇  全书宝印上篇  全书宝印下篇  面部一百二十位  二仪相应  五岳  四渎  五官  六府  五行所生  五脏所出  五表所属之方  五行相生歌  五行相剋歌  四学堂位  三辅学堂

太清神鑑卷三  心术论  论德  死生论  论神  论神有馀  论神不足  论气  大畜祕神气歌  紫堂灵应补气歌  气色法诀  气色形状  六神气色  玄灵宝文  色论  四季气色形状  青色出没  青色吉凶歌  黄色出没  黄色吉凶歌  赤色出没  赤色吉凶歌  白色出没  白色吉凶歌  黑色出没  黑色吉凶歌  紫色出没  紫色吉凶歌  论气色定生死诀

太清神鑑卷四  形类  五形  论看形神体像  论形不足  论形有馀  五音  行部  五短之形  论声

太清神鑑卷五  论骨肉  论额部  论头部  枕头部  论面部  论眉部  论眼部  腰背法论  论腰  论背  论腹  论脐  论四肢  论手  相掌纹  手背纹  爪部  论足

太清神鑑卷六  黑痣部  男儿贵格  两府格  两制格  正郎格  员郎格  男豪富  三停  五大  八大  五小  八小  六贱  六极  六恶  男剋子孙  相无兄弟  孤独无妻  带杀格  辨美恶有二十  女子相  女人九善  女人九恶  女人贤贵部  女人贱恶部  女富贵  女贫贱  妇人孤独

内文选示:

《太清神鉴》曰

眼露睛,唇皮蹇,男忧贼盗,女忧产难。若去寺观及出家,免得一身见八难。青色者,言唇气青黑,亦主弧贫

《太清神鉴》曰

六神气色:

一、青龙色:两眼黑白分明,神光红黄有彩射人,主陞迁、进财、喜庆之事。

二、朱雀色:面上赤如檄丹,绕如?焰,昏如病惨。主有官非、口舌、惊扰之事。

三、腾蛇色:面上绵绵如灰土,精神昏浊,主忧惊、怪梦、家宅不安、不祥之事。

四、勾陈色:眼色混浊黑白不分。神光昏暗,眼下青晦,主负累、牵连之事。

五、白虎色:眼下白气闪闪,动而有白光,主丧亡、孝服之事。

六、玄武色:唇黑口黯,口旁左右黑气拂拂,主异性和小人相扰、失败和损财之事。
最平凡的事往往是奇迹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⑧专业

赋予你第五自由

积分
108021
发表于 2006-5-25 17: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便如开头所说也请务必注明出处

第 五 自 由 -   5th  Freedo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94

帖子

926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2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6 08: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玄天2006-05-25 17:04发表的“”:
即便如开头所说也请务必注明出处


大部分都是百度知道,百度百科这种地方找到的怎么标明出处???

如果是出自哪个论坛的话我一定会写上出处的。
最平凡的事往往是奇迹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⑧专业

赋予你第五自由

积分
108021
发表于 2006-5-26 17: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标明来自百度

第 五 自 由 -   5th  Freedo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

帖子

951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951
QQ
发表于 2006-6-2 10: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都是精华呀
艺术即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幻想森林

GMT+8, 2025-5-13 11:12 , Processed in 0.0151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