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森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lex_liu

[原创教程]如果想写好故事,先学会写微型小说

[复制链接]

4

主题

50

帖子

592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5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1: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外结局与反转样式
微型小说的的单一性原则规定了微型小说的情节只能叙述一件事情。那么,这一件事情在叙述过程中怎样才能形成艺术的跌宕,产生较强的审美刺激来扣动读者阅读的心弦?美国的微型小说理论家罗伯特认为:微型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意外结局"。怎样理解这个"意外结局"?如果我们假定微型小说的第一细节单元为"A",那么它的最后一个细节单元则为"―A",情节的结局和情节发展的初始方向恰好相反。"A"反转到"―A",便构成了微型小说情节的意外结局。一般说来,情节式的微型小说都要通过设置情节"A"与"―A"的反转,让情节在短暂的艺术时空里形成戏剧性的反差和变化,这就是微型小说独特的情节趣味。由于微型小说篇幅的短小,叙述事件的单一,它特别地讲究用这种反转的情节趣味来同一般小说展开艺术上的竞争。

    从情节发展的方向和轨迹来说,微型小说比较多的是一种"斜升反转"样式。这就是说:作品第一个细节单元描写了一个事件或人物性格的元素,这个"元素"在第二、第三个细节单元里做了一种向上或者向深方向的延伸发展,待这个"元素"被充分渲染和铺垫后,再突然反转,使情节结局(最后一个细节单元)和情节的初始方向刚好相反。用符号可这样表示情节链:"A--Aˊ--―A"。

我们来看作品实例:

只要一半(赵曙光)

"这么小的房子只给我两间?"女军医杨静忿忿地说。

她想,要是爸爸(确切地说是公公)还是这儿的政委,或者她在"老头子"离休前就调到这儿来,他们怎么敢给这样两间破房子?

营房助理员是个老实巴交的小伙子,李静想,这种人好对付,来点硬的就吓住了。

"我的要求也不过分,"她傲慢地仰起那张很漂亮的面孔,"把我爸爸过去的房子分给我一半就行啦。"

"那……"年轻的营房助理员抠抠头皮,指着那两间屋子问,"您要哪一间呢?"

"什么意思?"李静冷冷地盯着他。

"老政委过去住的就是这两间。"



    在第一个细节单元里,作品向我们叙述了一个这样的事件元素:新调来的女军医对分配给她的两间住房深感不满。在第二个细节单元里,女军医的不满情绪发展到她的强硬态度,她要她爸爸过去住房的一半。很明显,这第二个细节单元是对第一个细节单元描写的事件元素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描写。在第三个细节单元里,营房助理员突然点出:"您要哪一间呢?""老政委过去住的就是这两间。"情节陡然反转,女军医万万没有想到,她的爸爸过去住的就是现在分给她的这两间,这使得女军医与营房助理员的矛盾急转直下,她立刻陷入了无言以答的尴尬局面。这个情节的反转一方面把一个没有出场的老政委的高贵品德和无私形象作了相当有力的表现,另一方面又对女军医这种凭父辈的地位来谋取私利的行为做了一个深刻含蓄的批评。

    这种情节技法,主要是抓住一个事件或人物性格元素,通过"斜升"式的铺排,来把反转前的"蓄势"做足,气氛写透,然后一个陡转,形成出乎读者意料的结局。"斜升"为"反转"服务,"斜升"越升得高,蓄势蓄足了,反转才能构成更大的艺术跌宕,激起更大的艺术浪花。

    "释悬反转"常常用来构造微型小说的情节链。"释悬反转"的第一个细节单元是制造一个故事情节的悬念,让读者顺着这个悬念导引的方向做某种猜测,然后在第二、第三个细节单元里,通过重复来强化和扩大这个悬念,把读者完全引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则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来迅速释消悬念,使故事情节的谜底和读者的猜测、预料刚好相反。如果用符号可这样表示:"A--AA--―A"。

    我们来看作品实例:

文艺评论家和部长 〔波兰〕格罗津斯卡

"您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快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更有鉴赏力的人,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

"这衣领真别扭。"



    作品第一个细节单元是部长询问评论家对一部作品的看法,评论家说了第一种意见,但部长却摇了摇头。部长为什么摇头呢?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让读者猜测。第二、三、四个细节单元,是评论家表述的三种不同意见,部长听后仍然摇头。作者在这里采用了重复式的细节单元,把前面设置的悬念做了一步步的强化,于是,读者的疑问也被进一步扩大了。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评论家又说了第五种意见,部长这才说:"这衣领真别扭。"谜底大大出乎读者的预料。部长的摇头不是不同意评论家的意见,而是衣领不舒服所致。读者这才恍然大悟,这是两种完全错位的人物意识发生了对接。这样,一个变色龙式的风派评论家的丑恶嘴脸便跃然纸上。

    这篇作品的情节链的反转有这么一个特点,作者的总体构思格局是让作品的两个人物发生误会,由这个误会构成作品的悬念,通过重复扩大这个误会而使作品的悬念得到一种强化。悬念一旦释消,便使故事的结局绝对出乎读者在悬念导引下的预料,反转的效果就这样形成了。

    这种"释悬反转"的情节链在微型小说中有较大的艺术优势。一是因为在短小的篇幅里制造并强化了一个故事悬念,这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阅读注意力,使故事情节得到一种快速而集中的推进。二是解开谜底后才发现是两个人物这间的误会,使结局大大出乎读者的预料,于是在短小的篇幅里形成了在一般小说中十分难得的艺术趣味。

    有些微型小说的情节为了达到在短小的篇幅里实现震惊读者,出乎读者意料的目的,作者不仅仅是让情节链做一次反转,而是让情节链做二次,甚至是二次以上的反转。这种情节技法我们就称为"多重反转"。用符号可这样表示:"A--―A--――A"。

    我们来看作品实例:

鞋(王伟)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希望能从落日的余辉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多少钱?"

小鞋匠略沉想,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块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快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迈着大步走了。



    在第一个细节单元里,作者从小鞋匠的角度也设置了一个悬念:那个大个子军人来修鞋,为什么一个多月了都没来取呢?在第二个细节单元里,小鞋匠问:"怎么大个子没来?"瘦瘦的军人回答:"他……上前线去了。"这是解开悬念后作品第一重反转。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小鞋匠提醒军人把鞋带上,谁知,瘦瘦的军人说,大个子在战斗中失去了双腿,但他在前线医院里来信,嘱咐战友送还修鞋钱。这是故事情节的第二重反转。如果说第一个反转,读者还不那么感到意外的话,那么故事情节的第二转却使读者出现两个想不到:首先没有想到大个子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截去了;其次更没有想到截了肢的大个子军人仍然记着要送还对他来说已经没有意义的修鞋费。大个子战士尽管没有出场,但经过这二重反转,却凸现了他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他处处替他人着候的美好心灵。

    设置二重反转的微型小说情节链,主要是为了加强作品"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作者在让读者吃了一惊后,接着再让读者吃一惊,这二重"吃惊"便大地超出了读者的想象。作品的"意外结局"便是这样在短暂的阅读时间里形成了。所以,在微型小说极短小的篇幅里,别出心裁地设置二重以上的反转,确实能使微型小说的情节出现一种一般小说不常出现的艺术趣味。

    设置反转式微型小说情节链的技法远不只我们介绍的"斜升"、"释悬"、"多重"这么几种,但这几种有代表性的反转式情节链告诉了我们一些微型小说的情节规律: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要能产生艺术波澜,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情节开头与情节结局的戏剧性反转。在反转之前,可以通过"斜升"、"重复"等艺术手段来做足作品的艺术铺垫。而情节反转中的"逆释"也好,"二重反转"也好,它们共同的艺术要求都一定要超出读者的想象和猜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0

帖子

592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5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1: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波状迂回与蛇形顺逆

微型小说的情节可以通过"反转"来构造它的意外结局,也可以通过"曲转"来实现它的意外结局。反转的细节单元是人A到―A,而曲转的细节单元却是从A到B到C到D。因此,探讨微型小说的曲转模式,也是我们把握微型小说情节技法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先从具体的作品开始。《生活中的戏》(张春熙,北京晚报征文获奖作品,载《中学生阅读》1990年第11期)有三个细节单元:A、赵珊根据女厂长的指示用吉普车接局党委书记的亲戚来讲课,但女厂长却当着客人的面责骂赵珊为什么不派"桑塔那"轿车,赵珊委曲地哭了。B、女厂长在赵珊的宿舍里,又是掏手绢又是倒水,并说,克你是为了哄乐局党委书记。赵珊对女厂长的"做戏"感到震惊。C、在送局党委书记亲戚回家的路中,赵珊向书记的亲戚讲了女厂长"做戏"的真相,而这位书记的亲戚却说:局党委书记早就讨厌这类"戏",并认定演这类"戏"的没有好"角色"。于是,赵珊心里的愁云被春风吹去了。

    我们看到:这篇作品的情节轨迹有这么个特点:首先,它是单一事件的发展延伸。作品紧紧地扣住主人公的情绪变化,并以此作为整篇作品的情节线索。赵珊为女厂长的出尔反尔感到伤心和悲哀,接着又为女厂长说的"做戏"感到震惊和困惑;最后又为局党委书记的态度感到轻松和喜悦。这种以一个人物的情绪变化(或一件事情的发展演变)来构置的情节链条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单一性原则。在微型小说的艺术限制中,它不可能像长中短篇小说那样,设置二条或二条以上的情节线索来炼铸复杂情节。它只能以一件事或人物某一方面的行为、思想作情节运行的开端,然后以它的运行轨迹来构成微型小说的单一性情节。这是微型小说设置曲转情节时和一般长中短篇小说不同的地方。

    其次,作品的这个单一情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种波状迂回的轨迹。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必须有变化,有波澜,这样才能实现微型小说情节单一与丰富的辩证统一。然而,这篇作品的情节变化,不是像反转样式的作品那样,情节开端和情节结尾构成A与―A的反差。它的第一个细节单元发展到第二、第三个细节单元时,情节的发展方向没有逆转180度,而是偏离情节发端的事件,像波浪那样做着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等不同方向的曲转。赵珊的情绪由伤心和悲哀发展到震惊和困惑,这是第一次曲转,接着又由震惊和困惑发展到轻松和喜悦,这是第二次曲转。因此,从这个作品实例中抽象出来的情节符号,与斜升反转的"A--Aˊ--―A",与释悬反转的"A--AA--―A",以及多重反转的"A--―A--――A"都不同,我们可以用"A--B--C"这样的符号来表达它。微型小说的反转情节是紧紧扣住A与―A做文章,而曲转情节则是紧紧扣住由A到B到C来做文章,这就是微型小说的反转情节与曲折情节的区别。然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微型小说从A到B到C曲转的艺术规律。在这篇作品里,我们发现,当赵珊为女厂长的出尔反尔的责备伤心和悲哀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女厂长的责骂是"做戏"给局党委书记看的,所以我们也没有料到赵珊在得知女厂长的"做戏"秘密后情绪迅速转为震惊和困惑;最后我们也惊奇地发现,局党委书记并不赏识这样的"戏",于是我们的阅读心理也和女主人公一样转为轻松和喜悦。这些都说明,在构置微型小说曲转情节,必须注意在曲转情节发展的每一个关头,要尽可能同时预示多个不同方向的曲转路线,但是最后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曲转路线一定要大大出乎读者的意料。譬如,女厂长忽然出尔反尔地责骂赵珊,她不是健忘,也不是情绪变化无常,更不是当时心情恶劣;而是她有意这样做戏的。这就出乎于读者的预料,它激活了读者探求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秘密的期待心理,使得微型小说在单一短小的情节链里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趣味。因此,设置"A--B--C"的微型小说曲转情节时,要注意让情节的每一步曲转要尽可能出乎读者的意料,如果情节曲转路线和读者设想的一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肯定,这样的曲转情节将失去它独特的审美价值。

    我们可以再以赏析一篇作品来证实上述这个印象。彭雁平的《佳佳买油》(见《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讲评集》)有4个细节单元:A、佳佳替奶奶去商店买油,两个售货员阿姨只顾自己聊天,对佳佳毫不理会;B、售货员阿姨装了油后,不理佳佳的请求,也不愿擦擦油瓶上的渍油;C、因油瓶的渍油,佳佳出门后,油瓶滑脱打碎;D、佳佳哭了,售货员赶紧避开,没料到,佳佳擦眼泪时发现自己没交油票和钱,但佳佳在叫了两声"阿姨"后仍然把油票和钱放在柜台上。这4个细节单元也是由一个"佳佳买油"的单一事件的发展构成作品情节链。打完油后,阿姨不肯擦油瓶,这是第一次曲转;如果说情节的第二次曲转--佳佳失手打碎油瓶,还是事情的必然发展,还不那么出乎我们的意料的话,那么,情节的第三次曲转--佳佳把油票和钱放到了柜台上,则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了。这一次曲转,使得佳佳纯洁、诚实的性格光彩和那些大人们的无情、自私构成了极鲜明的对照。这篇作品同样给我们证实了:设置微型小说的曲转情节链,一是要注意把情节发展单纯化,让它变成一个事件或人物一个行为的单一发展线索,二是要注意让单一的情节发展线索在每一次曲转时要尽可能地出乎读者的意料,这就是我们掌握微型小说曲转情节技法的艺术规律。

    微型小说的情节要想实现单一与丰富的辩证统一,除了可以采用"波状迂回"的情节技法外,还可以采用"蛇形顺逆"的手法来构成另一种曲转样式。所谓"蛇形顺逆",就是在设计微型小说的曲转方向时,不是让它从A到B到C,而是有意识地让情节走向从顺到逆,再从逆到顺,这样连续二次正反回环,使得微型小说的单一情节一波三折,在短小的艺术篇幅里形成"既出意料,又入情理"的艺术效果。

我们先来赏析一篇作品:



哈,深圳人(彭宁)

路灯,散出淡淡的金黄色,灯下,一溜排去,是卖水果的小贩。叫卖声响成一片,"苹果,买苹果啊!"--倚在灯柱下的那位精瘦汉子喊得最是起劲。

不远处,走来一个女子,二十多岁,穿一套黄黑相间的运动装,俊眉俊眼,长长的黑发被晚风轻轻地掀起,柔软,潇洒。好一个标致的特区姑娘。

"买苹果吗?小姐。吃苹果有助于美容!九毛一斤。买吧。小姐你看这苹果,多么……"汉子殷勤地拿起一个苹果,展开攻势。

姑娘嫣然一笑,犹豫着,似乎并不急于美容,"太贵了,八毛差不多。"

"小姐,一分钱一分货嘛……好了,好了,一人走一步,八毛五吧。"瘦汉子手一挥,张开五个指头。

"不!八毛。"偏偏这姑娘不领情,回答得那么干脆,一甩长发,作出欲走之状。

明白到美容院也抵不住五分钱的差价,汉子只好忍痛让步。

"算了,给你!深圳人还在乎五分钱,真是的!"

姑娘返过身来,俏皮地咧一咧嘴,并不争辩。

称尾高高地翘起,汉子麻利地收秤:"两斤。"

姑娘递过五块钱,瘦汉子忙不迭的从裤兜里抓出一把钞票,大一张小一张地点给对方。

"多找两毛钱。"姑娘平静地望着汉子。

"啊?"汉子心一跳。

"多找两毛钱了。"姑娘认真、清楚地又说以一遍。

"哦……"汉子很庆幸地舒出一口气。嘁,送到嘴边的肉不吃,天下间竟有这样的傻瓜。

"小姐,你真是好人。到底是深圳人,够气派。"

姑娘不在意笑笑,忽然想起了什么,咬咬嘴唇从手袋里拿出个小圆筒筒。

弹簧称!瘦汉子的心又是一跳。

"那两毛钱始终还是我的。"姑娘的手一伸,弹簧称几乎到了汉子鼻尖。好家伙,少二两半。

汉子脸上尚未散尽的甜笑结住了,现出几缕苦涩,灵巧的舌头仿佛也结住了,吱吱唔唔的说不出完整的话。

目送姑娘远去,一时间,汉子心里有点糊涂,两毛钱在瞬间三易主人……

很快地,他恢复了常态。望着金黄色的灯光下来来往往的行人,对旁边的小贩说:"哈,这些深圳人!"



    这篇800多字的作品写活了一个认真正直而又聪明机智的深圳特区姑娘。仔细品味这篇作品情节运行的轨迹,我们了现,它连续用了两个顺逆相连的情节来构成它的曲转形态。在第一、二个细节单元里,小贩要卖高价苹果,而这位深圳姑娘却不理会小贩的叫卖,坚持压价。这是情节第一次从顺到逆。这一次曲转,似乎使得这个深圳姑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斤斤计较的印象。在第三个细节单元里,深圳姑娘发现小贩多给了她二毛钱,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把二毛钱退了,情节又转回了顺势。原来,这位深圳姑娘并不是贪小便宜的角色,她正直的品德开始在读者的眼中闪光了。在第四个情节单元里,深圳姑娘用弹簧称揭露了小贩缺斤短两的缺德行为,又大大方方地收回了刚才把退回的二毛钱。情节再次转回逆势。然而,正是这个情节的顺逆却使我们暮然发现了这个深圳姑娘的真正品德--认真正直而又聪明机智。这就是这篇作品给我们创造的当代特区青年的形象。所以,全篇作品围绕"二毛钱"这个核心细节,一顺一逆,再一顺一逆。连续转了四个弯,构成了一个"蛇形顺逆"的发展轨迹。

    这种"蛇形顺逆"的曲转样式在微型小说的创作中具有相当独特的情节趣味。因为它的曲转轨迹是二个一正一反、一顺一逆的连接,这等于是有意识地让读者在短时间的阅读里连续二次猜测不到情节的结局,同时,短时间里围绕一个核心细节连续两次顺逆变化,又能使作品迅速突出作品主人公两个方面的性格元素,实现人物描写以及情节设置单一与丰富的有机统一。读者在吃惊之余又陡然发现它又在情理之中,这种审美趣味在其它样式的小说中还不容易形成。所以,"蛇形顺逆"的情节技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0

帖子

592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5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1: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交叉对比与错位描写


"对比"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但在微型小说里使用"对比"技法却与一般小说有所不同。在一般小说里可以设置几个人物性格之间的对比,也可以安排人物前后期生活的对比,还可以结构故事的这一条线索和另一和线索的对比。而在微型小说里这样大的量和这样宽的面的对比是无法展开的。微型小说往往只能是选择一个点(或是一个物品细节,或是人物性格的一个性格元素,或是生活里一个事件)来展开对比,即一个单纯、单一的点的对比。

我们先来赏析一篇作品:



换装(李江)

    姜总工程师难得见到地穿上了一套毕挺的咖啡色毛料西装。

    今天可是个大喜的日子。他们钢铁公司花了一个多亿从国外引进的国际先进水平的轧机设备,经过两年多紧张施工,今天终于竣工投产了。部里、省里的众多头头脑脑们,今天都要赶来参加竣工投产仪式呢。

    姜总穿着这套挺括的西装,在工地上走着,精神头儿格外振奋。两年里,没日没夜地泡在这施工工地现场,上班下班,都是那套皱皱巴巴硬得象牛皮似的土黄色工作服,哪里有机会穿件象样的衣服--谁让他是这工程的总工程师呢!

    姜总工程师一会儿登上轧机平台,一会儿钻进配电室,一会儿又攀到天车上,心情和20多年前在产房前等待儿子的第一声啼哭时一个样。

    转悠了个把小时,他确实觉得一切都万无一失,这才活动活动酸酸的腰腿,从主厂房钻出来。

    迎面碰上了公司的许副经理,姜总工程师一愣,平时,老是挺挺括括穿着他那套藏青色西装,系着深红色领带的老许,今天竟然换穿上了那平时从不见他上身的土黄色工作服!

    姜总工程师和老许打过招呼,才发现,不远处的会场主席台前,还聚着公司的一帮头头们。这会儿,清一色每人都穿着那皱巴巴牛皮一样硬的土黄色工作服。平时,可很少见他们穿。姜总工程师下意识地瞅瞅自己一身毕挺的毛料西装,感到浑身不自在起来……



    这篇微型小说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意味深长的生活画面:姜总工程师在工程建设中,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整天穿的就是那套皱皱巴巴的土黄色工作服,而今天参加工程竣工剪彩仪式。他才换上了毕挺的毛料西装。姜总工程师的穿工作服和穿西装,这是作品的第一层对比。而公司领导平时是系领带,穿西装,而在今天却反过来都穿上土黄色工作服,公司领导的穿西装和穿工作服,这是作品的第二层对比。两层对比交织组合在一起后,构成了相当醒目的错位:平时一贯穿工作服的,现在却穿了西装;而平时一贯穿西服的,现在却反而穿了工作服。这种构成了错位的二层对比就叫"反跌对比"。这篇作品的反跌对比产生了多重而醒豁的艺术效果。它一方面正面展现了工程建设者的踏实的工作精神,另一方面还含蓄地批评平时只会做表面文章的虚伪虚荣的人。

    小说创作中的对比手法,实际上就是要有意拉开对比对象之间的距离和错位,这种距离和错位拉得越大,那么对比的效果就越醒目,包涵的对比意蕴就越丰富。然而在微型小说的艺术篇幅中要想拉开对比对象的距离和错位则有相当大的艺术限制。怎样突破这种限制?这篇作品的反跌对比启示我们:可以在一个物品细节或生活细节上,构置出两层对比,并有意识地把这两层对比联结起来形成错位,构成反跌,这样在一个点上的错位、反跌对比,从而拉开对比对象的距离,对读者形成有力的审美刺激。

    张大伯死了,村里正为他办丧事,这明明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可是全村却被一片欢乐的喜庆气氛所笼罩。这是生晓清的《喜殡》描叙的场面。作者以他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发现了这幅真实的风土人情画中隐藏着的反常的生活现象和深层的社会心理。

    张大伯的丧事喜在哪里呢?那些滥竽充数的吹鼓手们与和尚可以聚在一起热闹了;凡是来看出殡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尽情地吃一顿酒饭;年轻的姑娘小伙子正好借此显露青春活力……这种喜,实际上是偏远、落后的山区乡村因缺少精神文化生活而生发的喜剧。

    生前张大伯成了万元户,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确实开始富足了,可是张大伯们的精神却仍然是那么贫乏。那个黄胡子秦老汉面对着喜殡,涌起的是一种可笑而又可怜的念头;自己累死累活也要挣一万块,百年后让儿孙们也替自己热闹热闹。那个老寡妇二道毛感兴趣的也是张大伯的毛料寿衣。从这里,我们感觉到的是张大伯们与他们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心理。作品最后写了一段全村人谁都没有注意到的一对年轻人的谈话。秀芬说:"松树和硅矿使小鲍庄越来越富了,可是,咱们庄稼人似乎缺点什么。"缺什么?缺的正是那种与经济富足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富足的物质生活与贫乏的精神生活构成的矛盾反差正是山村这出悲喜剧的真正根源。作者在这里传达出了他那促人深思的发现和那包裹在喜剧色彩下的忧患意识。

这一篇场景式的微型小说构思的关键,是要选准一个生活场面,写透一个生活场面,让作品通过这个生活场面。此类小说有力地显露出一种深刻的内涵。作者在这篇作品里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来设置场面的呢?

    首先作者有意识地将悲剧的内容用喜剧的形式来展现。替张大伯办丧事,这是生活里的悲剧内容,但是办丧事的形式却充满了欢乐气氛。这就构成了这个生活场面的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的反差、矛盾。作品的幽默情趣和讽刺力量正是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矛盾中产生的。一般说来,幽默讽刺性的微型小说都要努力设置这种包涵了内容和形式、主观和客观、现象和本质之间深刻矛盾的生活场面,没有这种反差和矛盾的生活场面就不能进入到这种讽刺性微型小说的艺术描写中。

    其次,作者采用多方渲染的手法,有意识地在这个生活场面里扩大这种矛盾和反差,形成作品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的更大错位,追求更强烈的审美效果。比如作者在描写丧事场面里,有意按排了五个细节单元来渲染这种喜剧气氛:A、吹鼓手们的装模作样;B、和尚们的尽心卖力;C、乡亲们为一顿酒饭又哭又笑;D、秦老汉和二道毛可怜、可笑的心理和行为;E、最后是男女年轻人在丧事中的打打闹闹。这五个细节单元从不同的角度一步一步加深和加浓丧事的喜剧气氛。喜剧气氛越是写得充分,那么这个生活场面里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拉开的距离越远。这样,在短小的篇幅中,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的矛盾、错位更大。在这类幽默讽刺性的微型小说里,一个生活场面的矛盾和错位越大,那么它形成的幽默和讽刺的力量就越强,就越能有力表现作品的主题,而这正是作者手法的高妙之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0

帖子

592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5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1: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怪诞寓意与重复新变



微型小说创作中,有一种变形写意的方法。这种技法不再对现实生活作真实的细致描摹,而是有意对现实生活作夸张变形,创造出一种离生活的真实形态相去甚远的写意性艺术形象,以此来传达出作者对生活本质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

我们来看实例:

"面膜热"之始末(弓力军)

   一个整容师突发异想:"何不制造一种以俊男美女为模型的面膜?只要脸上贴了它,丑陋的人可以变得美丽,尤其针对那些对名人崇拜的人。"

    于是,第一张人造面膜出现了。随之,社会上流行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面膜热"。那家整容店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选购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的面膜。一时间,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面孔纷纷涌现在大街小巷。

    但是,"面膜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天,两个戴同样面膜的男青年打起架来,原因是他们都指着对面那个戴面膜的女青年说是自己的女朋友,但是,那个女青年也无法辩认,原因是他的男朋友同那两个男青年戴同样的面膜。最后,三人都取下了面膜,他们大吃一惊,原来他们三人互不认识。

    慢慢地,人们发现,戴上面膜以后,漂亮是漂亮多了,可他们越来越难认识周围的人,包括亲密的朋友,自己的亲属。有时,他们照镜子时,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协调与社会安定,官方规定:凡戴面膜的人必须在面膜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与地址。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与其在别人的面膜上仔细地察看对方的姓名与地址来辩认别人,不如互相取下面膜露出人的真正面目。于是,人们纷纷取下了面膜。

    最后,那家整容店关门了。一场"面膜热"至此结束。



    这是一个充满了奇趣的奇特故事。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事吗?没有。这是作者有意创造的一个假定性的艺术世界。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这样夸张的,有时甚至是怪诞的变形形象呢?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对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深刻认识作畅快淋漓的表达。我们可以不相信上述故事的真实性,但是我们却相信这个变形、怪诞的故事中表现的寓意,即:生活中若一味模仿明星,将使人们完全丧失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今天真实的世界。这种变形写意式的微型小说所表现的事物是假,但它深层寓意概括的却是一种生活本质的真。

    构思这类微型小说,首先要注意虚构一个相当离奇的变形细节。譬如"面膜热"的兴起和消失便是。如果一篇微型小说有这样一个细节做内核,那么全篇作品就有了一个展开结构的支撑点。其次,这种手法创造的人物也是写意式的,它不展开人物性格的真实描写,它创造的只是突出一个性格元素的平面人物,甚至有时它的人物连姓名、年龄、职业都没有,只是一个概括作者寓意的符号。最后,运用这种手法创作的微型小说必须蕴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哲理。而这一点,往往是衡量一篇变形写意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

    微型小说要想在短小的艺术篇幅里,突出人物的一个性格元素,强化艺术主旨的内涵,可以采用重复的技法。譬如说:让人物的某种行为方式在作品中重复多次,或者让人物的某一句语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从而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然而,这种重复如果处理不妥,往往会带来另一弊病--单调和乏味。所以,微型小说的创作同样面临着一个掌握艺术分寸,巧妙运用技法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篇作品实例。

慰问(林荣芝)

    教师节,镇政府例行搞慰问,镇里的学校顿时热闹起来了。

    镇长满面春风带领慰问团逐个学校进行慰问,热情地同教师们逐一握手祝贺。

    小汽车来到镇中心小学。镇长走下车兴致勃勃地握住黄老师的手,热情又亲切地说:"陈老师,教师节过得愉快哇!"

    镇文教助理小林在一旁悄声更正说:"是黄老师,不姓陈,黄老师是县里的先进教师。"

    "哦,原来是黄老师,不是陈老师,张冠李戴了,抱歉!"镇长又一次握住了黄老师的双手使劲地摇了起来,"教师光荣!教师光荣!像你这样的老先进教师,全镇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呀!"

    黄老师听了这些话,心理感到甜滋滋的,热泪不禁为之夺眶而流。

    第二年教师节,镇政府又例行搞慰问。镇长依然带领慰问团逐个学校进行慰问。

    来到镇中心小学,镇长依然兴致勃勃地握住黄老师的手说:"龙老师,教师节愉快吧!"

    镇文教助理小林又在一旁悄声更正说:"是黄老师,炎黄子孙的黄,不是龙。"

    "噢,对,是黄老师"。镇长又一次紧紧地握住黄老师的手摇了起来,"黄老师节日过得愉快吧?"

   "嗯,愉快……"黄老师这时感到双手有些酸痛了。

    年复年,又一个教师节到来了。

    镇政府照例搞慰问。镇长照例带领慰问团逐个学校进行慰问。

    镇长刚从小汽车里钻出来,黄老师见了,心里竟然打起鼓来,忙抢上前去,握住镇长的手,强装笑脸说:"张镇长,你好!我姓黄,炎黄子孙的黄……"

    "噢……"镇长的脸先是一沉,但很快又堆起笑态,"好!大家都好!"

    在回归的路上,镇长突然想起了什么,转头问文教助理小林:"小林,那黄老师今天是不是有点不大正常。"

    "这……"小林笑了笑,"也许是吧!"



    这篇作品有三个细节单元:A、镇长在教师节里慰问镇中心小学的老师,把黄老师叫作陈老师,镇文教助理当场向他作了纠正。B、第二年教师节,镇长又把黄老师喊作龙老师,镇文教助理再次向他更正。C、第三年教师节,镇长又紧紧握着了黄老师的手,这次没等他开口,黄老师首先声明自己姓黄。这三个细节单元刻画的是镇长的同一个性格特点:他口口声声说全镇人民不会忘记老先进教师,而他自己恰恰忘记了他们。重复的描写,相当突出而醒目地凸现了张镇长这种心口不一的行为方式,含蓄而辛辣地批评了这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

    我们看到,作者并不仅仅简单地使用重复技法,他把这三个有着相同本质的细节做了形式上的变异处理。第一年,镇长把黄老师叫作陈老师,第二年镇长又把黄老师叫作龙老师,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揭示了张镇长的同一思想本质。第三个细节的外在形态变化更大,黄老师早已知道镇长的习惯作法,干脆他自己首先声明自己姓黄。每一个细节的外在形态都不同,但是它们揭示的本质内涵却是完全相同的,这就叫变异重复,即三个细节重复中出现了新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0

帖子

592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5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11: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省略构件与遮掩謎底

微型小说要想在短小的篇幅里增加主题容量,强化对读者的审美刺激,可以采用一些正面表现的技巧,也可从侧面入手,采用一些省略、含蓄、虚实等方法。

我们阅读下面的作品:



最后一位顾客(黎劲风)

夜深了。十字衔头一间小食店,灯还亮着。几平方米的小餐厅,只剩下最后一位顾客。

柜台上,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姑娘,拔着算盘算账。偶尔,抬起头,朝顾客投去极为短暂的一瞥。

顾客已在这儿坐了一个多小时,饭吃完了,又喝开了茶,一杯接着一杯的,像对这小食店,也像对姑娘依依不舍。

"同志,您还要些什么呢?"姑娘犹豫了一下,问,那顾客低着头,看不清他的相貌。不过,她觉得他好像有点面熟。

顾客摇摇头,又端起了茶杯。

姑娘不再开口,默默地核对帐目,清点钞票。

夜,更深了,小食店,更静了。

顾客终于站了起来,走近柜台:"小姐,请结帐。"一张大钞票,轻轻落在姑娘的手里。

"一共是一块五毛六,帐早结出了,找您八块四毛四。"

顾客像是没听见,转身,离开了柜台。

"同志,补您钱!"姑娘一急,亮开了嗓门。

"不用找了。"顾客回过头,轻声说,"过去,我欠下的……"

这回,姑娘看得清楚:方方正正的娃娃脸,宽宽的前额,有道长长的疤痕,是他!没错,是他,三年前……



    显然,这篇作品有一半的故事被省略了。夜深了,这"最后一个顾客"吃完了饭,为什么不离开小食店?这是作品开头给我们设置的悬念。当服务员询问他要什么后,他摇摇头仍没有离开,这又强化了我们的期待心理。在最后一个细节单元里,他结了帐,却不要服务员找回的钱,并说了一句"过去,我欠下的……"服务员这才看清他脸上的疤痕,确认就是三年前的"他"。而这只解开了一半的谜。他三年前究竟在这个小食店干了什么?是聚众斗殴,脸上才落下了疤痕?还是喝醉了酒,损坏了店里的财物,以至心有内疚,有意留下钱来赔偿?那个服务员觉得他很面熟,这与她的生活有没有联系?还有:他时隔三年才出现,是否服了三年刑?在服刑中,他是怎样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以至最后成为今天的"回头浪子"?可见,这篇作品省略了许多内容,有意制造了相当大的艺术空白,我们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补充、想象。

    这种省略技巧,在具体的微型小说写作中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我们既可以省略故事前半部分,让读者通过故事的高潮来想象前面的内容;也可以省略故事的高潮部分,让读者通过前面的叙述来想象高潮的故事;还可以像这篇作品那样,既省略前半部分的故事,也省略部分高潮的描写。

    省略的技巧实际上是诱发读者也参与作品创作,读者凭借各自的经历和知识,把作者省略的空白补充出来,想象出来,这样读者便由被动变这主动,与作者一道去完成作品的创作,微型小说的有限篇幅因有了千万不同读者的参与创作而被无限地扩大了内容。这也正是微型小说创作具有独特魅力所在。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使得它比任何小说品种都要更加讲究艺术的含蓄,讲究调动读者的艺术想象力来参与创作。通过一个物品来折射人物的性格、精神,可以达到艺术含蓄的效果;通过省略某部分故事情节来制造艺术空白,也可以实现艺术含蓄的目的。然而,这两种技法的构思原则都力图在"不全"中求"全",即通过表层故事的残缺来创造完整、含蓄的主题意蕴。现在还有一种这样的技法,它写的是一个完整的表层故事,省略的是深层的情节原因或情节结果,作者遮掩了故事的谜底,制造的是主题内涵的空白,读者通过这个表层故事来思索、探寻深层内涵,这样同样能够达到扩张作品内涵容量,突现作品艺术含蓄的目的。

    我们身边的生活故事要想变成小说的艺术情节,一个重要的提炼工作是要在这些零乱的素材中发现它们的因果联系。譬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英国小说理论家佛斯特认为这是生活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佛斯特说这才是小说情节。后者之所以能成为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它揭示了生活现象的因果关系。因此,当我们设置小说的艺术情节时,就应该充分地把握并显示这条情节链的因果关系。艺术情节产生的原因或最后的结果,有时往往正是这篇作品的主题内涵赖以产生的依托。而在小说情节的实际描写中,我们可以充分写出情节的原因和结果,也可以将小说情节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省略不写,让读者们自己调动想象力去进行创造性的补充。这里达到的目的仍是制造了艺术的含蓄,扩大了作品信息容量。可见,这样一种"遮掩谜底"的技巧在理论上是可以成立的。

我们现在开始看作品:



药方(司玉笙)

他走到穿衣镜前,眉头不禁又皱了起来:镜子里的腰身似乎又粗了些……

这不是好征兆:发胖会增加心脏负担;会引起动脉硬化;严重些会得心肌梗塞……况且,他还不到四十岁哩!

自从当了县长,他时时刻刻都在提防发胖。每天跑步、打拳、作减肥操……可怎么都无效?

看见镜子就照,已以成了他的习惯。有时妻子在旁边瞥见了,也放出一把无名火烧他:"别照了,再照也不会少!"

终于有一天他被说烦了,拍拍隆起的腹部吼道:"你看看,还不是你的功劳吗?"

从那以后,他的饭菜里几乎不放油,鸡鸭鱼肉一概不沾,妻子还托人给他买来了减肥茶……两个月过去了,他还是不见瘦,身子反而一天天在"发",好像吃下去的都是酵母粉似的。

"你不会上医院看看吗?"妻子也替他着急了。

"上医院?"他笑了。"医院可不治这号病。"

"那……找找老王头吧。"妻子的眼睛一亮,好似发现了什么,"你当农业技术员那会,不是他治好了你的腰痛?"

"哟,就是!"他拍了一下额头嚷道,"怎么把他给忘了!"

妻子当天下午就去了,带回来一张发黄的药方,他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扭扭歪歪地写了两味"药":自行车一辆,草帽一顶。

他愣了一会儿,心里渐渐明白了,而后若有所思地将药方抚平,小心翼翼地压在玻璃板底下。



    这篇作品应该说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他当了县长后,身体开始发胖,无论采取怎样的减肥措施,都未奏效。后来老王头开了一个奇怪的"药方":"自行车一辆,草帽一顶",他才渐渐地明白。这个县长明白了什么?这个县长发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怎样才能真正地减肥?这篇作品一字未写。作者把谜底遮掩了。然而,聪明的读者的阅读决不会就此止步。掩卷深思,聪明的读者一定会悟出了这个故事产生的原因:他是从基层凭实干精神提升起来的"父母官",可是当了县长后,坐办公室多了,下基层少了。发胖是表面现象,而脱离群众、脱离实践才是真正的原因。从作品的最后描写看,他明白了这个原因后,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治好这种"办公室肥胖症"。然而这种解读,正是我们读者透过作者的艺术遮掩而发现的艺术底蕴。这篇作品的艺术趣味正体现在这里。作者有意在表层故事的描写中留下深层的情节原因和结果让读者去想象和领悟。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主旨没有出现在作品的表面文字上,而出现在读者的审美阅读和艺术想象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2331

帖子

120万

积分

荣誉群

SY强身,YY强国

积分
1209887
发表于 2006-12-5 12: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清楚有无打乱队形OTZ
长文所以先顶。
私以为微型小说写起来真的很不容易……能写好的话基础当然也素很牢固的。
MAA……这是看了第一楼的感想,有空咱慢慢来编辑~
(\\__/) (O.o ) (> < ) This is Bunny. 我也大学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好人卡的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2-5 13: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1751

帖子

54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48
发表于 2006-12-5 19: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握住瞬间闪过的念头,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把它表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了吧。
え~え~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⑧专业

赋予你第五自由

积分
108021
发表于 2006-12-5 20: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也太长了吧

第 五 自 由 -   5th  Freedom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0

帖子

592

积分

⑤进阶

积分
59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20: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8楼玄天2006-12-05 20:19发表的:
...这也太长了吧

斑竹大人,有时间我做一个精炼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幻想森林

GMT+8, 2025-5-13 20:39 , Processed in 0.0120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