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十字为名:弩(Crossbow):
让我们把眼光稍微放远一点。在古典时代,希腊和罗马人虽然在自己的军队中保持着轻型远程步兵,如弓箭手和投石兵等的配置,但他们真正的成就是机械远程武器。希腊罗马人在机械远程武器上的造诣是蛮族所远不能及的;这些武器以机械的张力或扭力将弩、标枪和投石器等单兵远程武器的功能尽可能放大,而因为希腊、罗马人发展出了古典世界最高的科学成果:数学、物理、几何、工程学等等,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机械设计,最终制造出完美的投射武器。这些古典机械武器的性能大多直到火器出现后才被超越。——不过,那些武器的体积和威力都相当之大,已经属于战术性兵器之列,我将把它们放到本系列的最后一部分:攻城武器中介绍;而在这一系列的机械远程武器中,经过罗马人千年的实战检验,一直传到中世纪的,就只有一种:弩。
就本质上而言,中世纪的弩只有一种,统称为Crossbow,所谓“十字弓”也就是它的简单意译。在黑暗时代,随着文明的没落,弩的工艺曾经有一段时间失传了;但从公元900年左右,从保留了最多罗马文明遗产的高卢开始,欧洲再次开始出现了使用弩的记录。中国的弩和西方的弩是平行发展的,虽然中国弩在制作工艺上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但继承自希腊罗马文化的弩则确为独立发展而来。
中国弩技术含量最高的地方在于弩机,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复杂的弩机,这种弩机在之后一千多年间一直处于世界技术的颠峰;欧洲的弩的发射装置比起东方的弩机来说要简单得多:基本上是由一根由弹簧控制的弓型杠杆,前端是一个分岔的金属头,拦住张开的弓弦,后端则是如同自行车刹车把的一个握杆。发射时将弩贴面,以分岔的金属头为照门,矢的尾翼为准心瞄准,用力抓握杠杆释放弓弦就可发射。这套装置和中国的复杂弩机相比,优点是工作可靠,结构简单加工容易,发射时抖动小。但是相对地,容易走火,寿命也比较短。
但是,欧洲的Crossbow技术却有中国弩优胜的地方,那就是制动棘齿的发明。制动棘齿在中世纪是属于从希腊罗马时代传下来的古代技术了;它可以利用齿来蓄能,拉弓过程可分几次进行;因此哪怕是妇女或老人来拉,无论多重的弩,只要时间够,就都可以拉开。这是中国的弩所不能及的。
和弓一样,中世纪最早的弩被称为短弩。事实上,短弩就是在来不及大量训练短弓手的情况下,直接用标准的短弓加工而成;但是很意外地,完全没有训练过的弩手也能达到熟练的短弓手的类似精度。这种弩的发射速度比短弓略慢,但是上弦非常轻松。只需要手端弩身,如拉弓一般拉开就可以了。大家一定见过地摊上有过拿弩打靶的游戏吧?那种弩就是轻型的短弩,只不过改成金属制的而已。欧洲的实战装备更简便,是在腰带上装两个钩子,弯腰钩住弦,手扶住托,一挺身就拉上了。
很快地,这种轻便的小弩就满足不了人类对破坏力的需要。于是当时的工匠们尝试着将复合弩的弩弓做厚了两倍左右;这种复合弩并没有使用和弓一样的长箭,而是开始使用一种短小的专用矢(Bolt)。这种矢的头部,针对不同目标有不同的类型,最有名的方头镞就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夸张地宽厚,所以弓臂非常的短,因此要用一般拉弓的办法拉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欧洲人在弩头上加上脚踏的铁环,然后用全身的力气向后仰,以此来上弦。但是这样的踏张法效率极其低下。一分钟发射三次已经是到了极限。
欧洲踏张弩的装填动作,最简单的一种是在弓的前面加一根小蹬筋,弓箭手用脚踩住,弯起身子将弓箭挂在他腰带的钩子上,这时只要挺直身体,便能将弓弦拉入发箭扳机的槽口。在做好上述准备后将弓提起,瞄准后就可向目标射击;这种踏张方式和中国宋朝时的弩颇为类似,但是在战场上,对弩的射速却有着更大的需求,于是欧洲人想出了几个颇为简单的机械来作为辅助。其中最早的就是羊蹄铁。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杠杆,它是一个固定弩的Y字杆和一根有钩子的Y字杆的组合,装填的时候将弩固定在固定杆上,用钩子挂住弦,然后用力两面一扯就可以将弦挂上;这个小装置将弩的发射速度加快了一倍左右。而对于骑兵,这个装置则需要使用两手,因此实用性并不高。于是骑兵们设计出了自己的上弦器,是一个装在弩侧面的曲柄;只需要单手握住,将弩头挂在蹬前的挂钩上用力一拉,就可以上弦,更后来为了能使用更强的弩,还发展出了一种带齿的曲柄上弦器,它的尾端有一个槽用来固定弩身,然后将滑块的前齿挂住弦,摇动曲柄,一格一格地移动。
弩的各种上弦工具。



羊蹄铁的操作方法

公元13世纪,欧洲大陆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将弓从军队中取消了。罗马教廷一直下令禁止弩的使用,原因就是众所皆知的,“一个贱民用弩也能轻易杀死英勇的骑士”。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弩的实用性以及威力;尤其因为其便宜的造价和简单的培训,使得弩远比弓来得适合大规模装备军队,因此弩一直在军队中被应用着,直到18世纪被火枪彻底淘汰为止。弩的射程,一般最大为300米左右,而且准确性是弓所不能及的。瑞士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的名技——射中自己儿子头上的苹果,用的就是弩而不是一般传闻中的弓。中世纪的弓是绝对不可能达到如此精度的。而且,方镞箭的初速可达每秒50-70米,在50米距离内能射穿15厘米厚的橡木,任何铠甲都抵挡不住,连长弓也无法与其相比;不过,弩(尤其是木弩)比弓要笨重得多,而且弩箭上弦速度只能达到每分钟1-3发,轻装弩手在与大量长弓手对抗时明显吃亏,这方面克雷西战役时法军雇佣的热那亚弩兵曾为我们书写了血淋淋的实例。佣兵也不容易,行军一天累得要死就马上被国王赶上去打仗,被英国人射成刺猬还被自己的雇主骂成是“强盗”,最后被后面冲上来的法国骑士一起无差别屠杀掉……无论哪个年代都很惨哪……
弩的种类一般分为单臂弩、复合弩、多臂弩等,在结构上没有什么差别。仅仅是弓臂材料工艺的不同。钢臂弩(Arbalest)属于单臂弩中最强的一种,因为改用金属材料,所以威力和射程都大了很多。德国甚至有在金属弩的臂上做出刀刃供弩手自卫用的设计,但是没有普及过;中国人发明的“连弩”这东西,在欧洲似乎没有确切的相应实例存在;但是有多重弩。多重弩是一种骑兵用的大型弩,由于骑兵无法空出双手装填,所以设计出了一种多把弩上下叠装的弩,一般是两到三张轻型钢臂弩叠装,分别由不同的扳机控制;出阵前全部装填完,可以连射两三发。存在时间是14世纪到16世纪,因为威力很大,德国甚至有些人用到18世纪;另外……银英动画里帝国军的装甲掷弹兵也用过双层弩。

曲柄张轻钢臂弩

齿轮张重钢臂弩

德国重型钢臂弩

踏张轻弩

意大利风格踏张弩。意大利弩的枪托往往是一块板,对骑兵来说比较好控制
说实在的,为什么《剑风传奇》被视作最符合中世纪史实的漫画啊?弩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整个剑风的世界里用弓的人,除了库夏人之外,真是凤毛麟角,更不会出现一般作品里长弓手拿着不知是短弓还是复合弓的什么怪东西齐射的混乱场面;无论是米特兰兵还是佣兵,用的主要武器全都是弩,这相当符合欧陆中世纪的史实:当时根本没人会费心去修炼长弓的技能。包括那个有名的青鲸…(省略)…骑士团长偷袭卡思嘉用的小手弩在内;这就是下面要提到的弩的特别的例子了:
手弩(Hand crossbow,Crossbow pistol)
手弩又叫做手枪弩。自从火器在欧洲战场实用化之后,原先作为主要步兵用远程武器的弩逐渐往两极发展。前者成为需要借助杠杆装填的重型弩,拥有凌驾当时火枪威力和射程的精确射击武器——请参见敝人等文《西洋中世纪防具简介》中的相关介绍——;后者则逐渐小型化。由于当时的火枪还需要火绳,而火绳的火星以及特殊气味明显不利于间谍、盗贼、暗杀者或者一般人自卫携带的隐秘性。手弩就是因此而诞生的。它的威力一般,射程近,但是装填快,并且多数时候都在箭上淬毒(淬毒耶!变态骑士团长偷袭卡思嘉的场面大家还记得吧),在燧发手枪出现前,是最好的个人自卫武器。手弩都是纯金属弩,这是为了在可能的情况下最大得提高杀伤力,也可装在护臂上,装在护臂上的要大一点,威力也更大。
以下几张图基本都是比例照片。比例是1/1到3/4左右。



火药弩
火药弩可以说是火枪,也可以说是弩。它是利用金属管和火药推动一个软木塞来弹射弩矢的。威力比一般火枪小,但是发射声音和火焰小,精度也高。
弹丸弩
就是将一般的金属弩的弦上装上一条皮带,用来发射口径在15到30毫米的铁丸子。射程100米左右,穿透力很弱,但是如同被战锤抽一下一样,专门用来对付重装的骑士。欧洲大陆有用弹丸弩发射榴弹的例子,射程能达到70米左右。投掷的榴弹直径3厘米,约重500克。
每日的食粮:箭矢(Arrow、Bolt)
在战役中对弩的应用,中国人的作法和罗马人相仿:在远距离用弩炮(中国是床弩)射击敌密集阵列,中近距离上用单兵弓箭手或弩弓手射击,近距离则由步兵肉搏。——但是和弓手弩手可是有一个训练时间的问题:比起短期就能速成反对火枪手来说,熟练的弩手虽然比弓手要多,但他们依然需要相当的培训时间,因此这也限制了他们在中世纪军队中的数量,而且,中世纪的弩手一般都是相对能有较多时间训练的佣兵,这也很能说明问题。
而且弩的运用还有一个问题:考虑到威力和精度的话,通常弓箭的有效射程大约是50-150米,长弓和弩能再远一点,但弩的装填速度和规模都不如弓。50米内,弓弩兵就要后撤了,否则不仅影响步兵列阵,而且也会成为对方屠杀的对象。通过这一百米的距离,不要说是骑兵,就算是步兵,也不过20秒左右。这段时间,弩兵至多只能进行两次射击,伤害有限,中世纪的绝大多数战役主要是还依靠近距离肉搏战决定胜负。在中世纪,弓弩手始终只能在整个部队中占有一个部分,却不能完全甚至大部分装配部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此外,在“弹药”的运输上也不允许:
所谓箭一般分两种,一种是Arrow,就是通常所说的弓箭,是弓用的箭,长3英尺到4英尺,竹木制,用鸟羽或叶片做平衡叶,箭头略宽而长。另一种叫Bolt,一般译作矢,是弩用的,长六英寸到一英尺半,粗短,用硬木或金属整体制作,箭头粗短而多棱,甚至有平头的,用来破坏铠甲。箭头的材质最早为砍削打磨过的燧石或黑曜石,后为铸铁,也有少量的钢制。箭头狭长尖利者,用于穿甲;扁平带侧锋者,用于射猎。
这些箭矢不象子弹,它们本身的重量,一多起来的话可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人带的数量也是有限;当年卡莱战役的时候,帕尔提亚的弓箭手部队把克拉苏的罗马重步兵团团包围,帕尔提亚总帅苏莱纳用了一千头骆驼往前线续箭才保证了在那悲惨的一天中,箭雨可以不断地降在罗马士兵头上。最后帕尔提亚人射了整整一天(精力真好……),才在晚上把罗马人打得溃退(还不是歼灭)。假如没有如此出色的后勤保障,一支以弓箭手为主的部队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公元3世纪末(那是罗马军团最后的辉煌时代了),奥勒里安皇帝灭帕尔米拉一役,罗马军团面对的帕尔米拉军,其主要构成也是步兵弓箭手;奥勒里安打了两场野战,两场战役的过程同出一辙:开始是弓箭手的箭雨把罗马步兵紧密压制,然后等到弓箭手的箭耗光了,罗马人就开始屠杀他们——古典时代尚且如此,对国力远不及此的中世纪封建国家来说,要想做到不间断地大量补给箭矢,实在是太难了。要知道,中世纪打仗,后方连补给粮食都是很困难的啊……
此外,箭的制作也不是可以完全忽略的问题。无论在动漫还是游戏里,我们所见到的人物的箭袋永远是满的,就算是去商店买箭也是一次几百几百地当消耗品买,于是当我们看见古代的弓兵只携带20-40支箭时就会嘲笑他们;但不能忽略的是,虽然箭是消耗品,在中世纪的生产条件下也是珍贵的消耗品。制作一只弩箭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不象弹丸一样可以大批大批铸造,这也是火枪淘汰弓箭的一个重要原因。弩也是这样才被淘汰的:弩在16世纪以后已经不占编制了,只是作为特殊的重点狙击武器使用。弩手的编制1556年就消失了。另外,弩矢往往不装在盒子里,在大腿上围一条皮带,上面插10支左右,这样射击时取弹药快些。
在此要声明一点:很多人在拿火枪和弓箭比较的时候,总是喜欢比较它们的射程;但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凡涉及火枪的射程,所指的均是直射弹道,而弓箭的最大射程指的均是曲射弹道。这两种射程不是同一概念,是不能直接比较的。在现代射箭运动中,规定比赛距离是90米,弓箭直线弹道的最大射程不会比这个数远很多,而这已经是在使用现代合成材料的前提下达到的水准;古代战争,弓箭手都是成群朝天放箭的——所谓弓箭射程就是指这样的曲射——,然后使密集的箭雨洒落在敌方的密集队形里;如果敌方采用散兵队形,箭雨的效力则要大打折扣了——而这也正是长弓被淘汰的根源。
矛与盾之战?弓箭VS铠甲
文章进行到现在,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既然长弓有着极高的射速、极远的射程,而且也可以找到大量精通长弓的人才,为什么就算在英国,长弓也是在火器兴起之初便被淘汰、甚至连中世纪的尾巴都没撑过去?——答案是,除了前面提到的长弓手需要大量训练之外,最核心的问题可以用一句话简单地回答:射得中射不中是一回事,射得穿射不穿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人曾用现代的1毫米轧制钢板(rolled steel plate)在14码(近13米)的距离上用长弓作实验,发现不同的箭头有不同的结果:一般的扁头箭仅能刺穿四分之一英寸(约6毫米)。短镞箭(Short bodkin)被卡住但刺穿达六英寸(约15厘米),长镞箭(Medium bodkin)则能完全穿透,这个试验所用箭重约30克;英国皇家军事学院科学测试中心(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Science Testing Ground)测试结果也证明,箭的能量随着距离的增加迅速损失。镞箭(Bodkin)箭头在20米距离能整个地贯穿钢制板甲,30米距离能击穿板甲(卡住),而80米距离仅能打出一个凹坑。
长弓的有效射程先前是多少米?200米。80米的距离对集团冲锋的骑士(哪怕是徒步骑士)以及他们面对的长弓手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天知道。80米,下马骑士20多秒也跑完了;骑马冲锋那简直是一瞬间的事……连火枪都不用,直接用骑士枪做200米突击,冲长弓手简直是屠杀啊……别说戳死的,踩死的都是一堆。别忘记欧洲骑士的马可都有150到170的肩高;加上满是尖角的马甲,那是冲锋狂啊……
在铠甲进入最后发展时期之后,长弓的杀伤力对骑士及穿着甲胄的步兵来说就不那么可怕了。虽然在近距离,选用合适的箭头的话,长弓即使对后期板甲也仍能造成可观的杀伤,但从15世纪开始加厚板甲广泛使用(说明此前曾有过长弓对板甲占有优势的一段时间,因而导致板甲加厚),以及镞箭箭头形状的变化来看(说明板甲对长弓也曾占有优势,导致箭头变长),在这个时期板甲和长弓仍是一对可相匹敌的对手,它们之间的对抗随着板甲工艺和箭头技术的发展而交替领先。——中世纪板甲对近距离(30米内)的长弓和远距离(100米内)的钢臂弩确实是颇头疼的;但是除了专门设计用来穿甲的箭头外,基本上也可以提供保住生命的防护。早期铠甲在胸部加铆一块盾型的金属,而后期的铠甲则往往做成“鸡胸”。也就是从胸部中线为一条大棱,用来分散箭石的弹道。加上板甲胸部的厚度往往达到5MM,所以还是非常有效的。再加上胸甲正面内部有Y字型加强筋,内衬是厚石棉布,长弓的箭雨虽然猛烈,但并不能造成什么明显的杀伤;整体型的板甲出现在1500年左右,而17世纪初达到了近乎完美。这些,加上16世纪手枪的兴起,最终使长弓退出了战场。
其它
最后,再稍微介绍一下古代和中世纪的非弓弩类远程武器。矛、标枪、投斧这一类投掷类武器,我在《西洋中世纪冷兵器简介》一文里已经介绍过了,就不再多提;在这里说一说投石带。
投石带也叫投石器。从古埃及的中王国时代它就已经出现在记载中了;其后,投石带被广泛运用于所有古典世界和中世纪各国的军队。它的构造非常简单,就是一条由兽皮或植物纤维做成的带子,中间部分宽,一端有环扣,套在投石手的手上或木柄上。弹丸(很好找,用圆石头就可以了)放在投石带宽部。投石手在握住套球扣的同时也握住投石带的无环一端,投掷时将装上弹的投石带在头顶上方旋转,逐渐加力,挥力最大时松开无环扣的一端;弹丸的杀伤距离可以达到150米!这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短弓的射程了;直到16、17世纪,投石带依然在军队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那时投的是榴弹),在一些原始部落甚至一直用到20世纪初。
比起弓箭手,对投石手的训练要求更加严格。毕竟要把一块石头甩出那么远去,还要让它大致打到指定的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借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不夸张地说,需要毕生的训练”。希腊和罗马人相当重视投石手,也正因为投石手训练困难,他们也只能从那些擅长投石的民族中招募;古典世界中,罗德岛人、克里特人和巴利阿里人都是使用投石手的行家;色诺芬在《长征记》中就提到过当希腊重装步兵走上撤退之路的时候,后面有波斯弓箭手追赶,第一天使希腊人吃了很大的苦头,当天晚上希腊人把他们中的几十个罗德岛人召集起来,赶制了投石带,第二天就把使用短弓的波斯人打跑了,此后波斯弓箭手再也没来烦扰过他们。而巴利阿里群岛的人更是能把投石带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因此他们就成了罗马军团中投石兵的主要来源;罗马人甚至就把他们的投石兵叫做“巴利阿里人”,如同他们管自己的轻骑兵叫“努米底亚人”一样。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圣经里大卫打死歌利亚用的就是投石带,虽然中文圣经把那翻译成“弹弓”……
和投石带在简陋程度上差不多大、在贡献上也差不多大的另一个东西,恐怕就是古人为了把标枪投得更远而创造的标枪投掷器了;这种小道具从原始时代就有了,一直沿用到近代。它大致就是一个把手,卡住标枪顶端,能大大增加标枪的投掷距离。这其实是很普及的一个小东西,但现在描写古代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动漫都没有提过这个玩意;可能是因为它太不起眼而忽略了?但它对标枪手来说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装置。同样地,对古代及中世纪的军队而言,绝对不可忽略的武器还有一个,就是这个投石带。这些简陋的东西,在现在的文艺作者和读者眼里也许是古人拿着玩的小玩具,可它们确实是和弓弩一样,是能够真正地杀人、在战场上起到作用的兵器。任何对古代兵器的研究和比较,都不能将之剥离它所存在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条件,否则,这种研究就一定是虚妄而不切实际的;同样,如果因为现代人的偏见眼光而忽略对古人来说却是很重要的事物的话,那因这眼光而生的任何东西也都不再完满了。
.
.
以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6 8:52:44编辑过] |